他花了一年时间和昆虫打交道,获得了2017届 央美毕业作品展一等奖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小昆虫
它们的运动轨迹也有着自己的规律
来自中央美院的毕业生苏永健
将昆虫的运动轨迹与人工机械相结合
设计出了他的毕业作品《虫舱》
这个作品获得了2017届
央美毕业作品展一等奖
DESIGNED BY
苏永健
中央美院苏永健设计的《虫舱》,外形是一座超蒸朋的钢骨爬虫,由蜗牛、蜘蛛、蚂蚁和苍蝇驱动传感器等机械,发出各种声响。作品以昆虫为核心,将它们的运动作为作品观念的运行主线,整体以机械装置为载体,其运行和发声的肇始由昆虫的无规律运动连环触发。
"设计是一种既性感又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苏永健
其时,人为预设的可控机制受到昆虫的不可控行为所支配,可控与不可控之间,隐喻着人工产物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件将生物、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它的外观造型从昆虫的体态抽离而来,它的主体部分像蚂蚁和蜘蛛的腹部,又像一个太空舱。它的内部安装有近十组昆虫容器和机械装置,每一件机械装置的运作和发声都是由昆虫的运动来触发的。"
"《虫舱》是我在央美本科时期的毕业设计,昆虫作为生命体的象征,又是作品的核心,那么这件作品便带有了一定的具有生命伦理的哲学成分,这便是生物艺术的概念。因为生命系统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所以它在进行这种创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那么基于生物运动的不可控特性,我创作了《虫舱》。"
"这件作品前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创作,因为它的体量实在是太过于复杂庞大,所以在创作中你需要掌握的东西非常多,从编程,到电子电路,再到单片机和传感器,再到零件的定制加工以及最后的拼装。几乎每一个小装置的完成过程都经历过了非常多次的来回尝试、推敲,才得以落地。"
一个精密结构背后往往需要不止数种尝试支撑。作品创作过程历时超过半年,从概念构思到草图细化,从程序开发到技术调试,再从绘制图纸到定制加工,苏永健经历了难以计量的考验与坎坷。但貌似一切都值得,这件作品为他获得了2017央美本科毕业生优秀作品的一等奖。
"《虫舱》这件作品里边,昆虫的运动,它看似是随机的、不可控的,而机械装置它的预设机制,如何传导、如何触发,那么它是人为预设的,那么在这种可控与不可控之间,预示着这种人工产物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
"这么一件精密结构的背后,往往需要不止数种尝试来支撑它,所以我觉得这件作品完成的始终就如同虫子的运动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秒会窜到哪儿。这件作品带给人们的,我觉得除了一定的趣味性的观赏体验和感受,同时也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当下物质社会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种种思考。"
|